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03-19浏览次数:17484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自所)是具有现代化科研与工作条件、具有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队伍的国立科研机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

沈阳自动化所拥有现代化科研与工作条件,具有“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质检中心,“实验1”号科考船的船东单位,主办有中国科技核心刊物《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发起设立了4个分支机构和10余家高技术公司,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11年开始,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采取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沈自所双导师模式,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进行课程学习,在沈自所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双导师共同指导。

根据双方需要,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继续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一、基本要求及联合培养研究生数量

1.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应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机械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2. 拟招收15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3. 在9月入学前需要与沈自所导师联系并确认。

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除了享有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研究生相关待遇外,在沈自所从事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期间,提供如下待遇:

1.硕士研究生一、二和三年级分别提供每月1100元、1200元和1300元人民币基本奖助学金;

2.参加导师课题,进入具体科研工作后,享受每月不低于600元人民币的助研津贴;

3.意外伤害险;

4.资助学术交流、提供发表学术论文所需费用;

5.优秀毕业生可以申请留所工作或攻读博士研究生;

6.享有充足的科研课题与经费。

三、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1.胡志强,男,1980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湖北省崇阳县人。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洋机器人总体技术研究,包括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无人水面艇(USV)、水面/水下混合型海洋机器人、可飞行海洋机器人等。

先后参与了长航程自主水下机器人、6000米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负责完成了半潜式航行体水动力研究、半潜式航行体技术研究与原理样机研制、基于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水下机器人外形设计方法研究等课题。组织论证了混合型海洋机器人、长期定点观测型自主水下机器人等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某重点部署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发表论文18篇,申请专利9项。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机器人流体动力性能数值计算,包括快速性、操纵性、耐波性等;海洋机器人运动建模与预报;海洋机器人外形设计与优化;海洋机器人多学科设计优化。

2.刘金国,男,1978年生,研究员,工学博士。2000年和2003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于英国萨里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4月提前留所至今在沈阳自动化所工作,2011年1月被聘为研究员,主要从事仿生智能系统、空间机器人、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IEEE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理事、《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国际杂志Lead Guest Editor、高等教育出版社《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编委。

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30多项,相关研究工作申请专利30多项,出版《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智能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著作3部,在Science、Science in China、Nonlinear Dynamics、Advanced Robotics、IEEEIROS等杂志和会议发表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IEEE机器人仿生学国际会议(IEEEROBIO2005)“最佳论文奖”、无人智能系统国际会议(ISIUS2008)“最佳论文提名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中国科学院GUCAS-BHP Billiton奖、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等奖励和荣誉20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机器人;空间自主科学实验装置和有效载荷;空间可展开结构与机构;新型飞行器和航天器设计;仿生智能与可重构机器人;机器人机构学和动力学控制;无人系统自主性与人机合作。

3.刘玉旺,男,1982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曾获五四学术创新奖和创新2020新人新锐奖,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沈阳自动化所会员,IEEE会员。作为主要骨干,全面参与了沈自所开展的空间站、星球探测和在轨服务等三大航天领域研究工作;全方位参与了重大项目论证、课题申请、课题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结题验收等,曾先后主持了国家数控重大专项课题、863课题、中科院重点部署课题、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研究所创新课题等项目;作为机械系统设计师,参与了沈自所作为承担单位的探月工程某型号任务立项论证及课题实施工作。在面向特种环境应用的机器人机构学、欠驱动及运动耦合机构学、机器人灵巧作业、机电一体化设计及精密驱动传感系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经历。

作为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执行负责人,负责国家数控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2项、中科院重点部署课题1项、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1项、所创新课题1项;作为主要课题骨干,参与国家数控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1项、载人航天工程课题2项、中科院重点部署课题1项;作为机械系统设计师,参与沈自所作为承担单位的探月工程某型号任务1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机构学;欠驱动及运动耦合机构学;机器人灵巧作业及多指抓取理论;机电一体化设计;精密驱动及传感系统。

4.隋春平,男,1974年生,工学博士,副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机器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21工程、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数十项,主要涉及并联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压电智能结构、多分量力/力矩测量、极地机器人、超高压巡检机器人、月球漫游机器人、搜救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可穿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9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并联机器人;机器人化自动化装备;机器人非线性控制;振动主动控制。

5.王洪光,男,1965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1982年获郑州工学院学士学位,1993年获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带电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力、航天、核工业等领域的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涉及一体化关节开发、适应复杂非结构环境的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性能评价、机械结构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验证、机器人操作臂及自主移动机器人设计等。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奖总计五项。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电力机器人、协作型机器人、模块化机器人、爬壁机器人以及核燃料组件制造专机设备等。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机构学;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种机器人等。

6.王挺,男,1978年生,工学博士,副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6月至今一直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863课题,省部级创新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七项。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控制;特种机器人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7.徐志刚,男,1971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防基础科研“十三五”项目特聘专家、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沈阳市十佳科技创新带头人。从事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规划建设、航天器地面仿真理论与测试装备研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测试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多项。

主持完成国家921重大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课题多项;研制成功国内首套“制导弹药智能总装生产线”,规划并实施了国内首个导弹总装智能示范车间,持续引领弹药行业装备的发展;研制空间对接、探月再入返回对接、空间站转位机械臂、空间站太阳翼驱动机构和火星探测等地面仿真测试系统20余项,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先进的测试技术与装备保障。

近5年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共7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科技贡献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先进个人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13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机构学与力/位高精度测控;航天器地面仿真测试技术与装备;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及智能工厂规划建设;风洞超高精度测试理论与应用研究。

8.俞建成,男,1976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今一直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自主海洋环境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执行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下机器人海洋自主观测理论与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2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2015年当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13年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期刊论文45篇。申请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

主要研究方向: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包括水下滑翔机、水陆两栖机器人、混合驱动水下机器人、新能源水下机器人等;移动自主海洋环境观测理论与技术;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方法与技术等。

9.张奇峰,男,1979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1997至200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机械电子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2016年1月-2017年1月公派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

国家十一五863课题负责人;十二五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课题负责人;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及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10余项。主持研制完成我国首套深海7000米作业型机械手,填补国内深海7000米机械手空白;主持研制我国首套全海深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自主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自主作业体系结构、环境感知、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深海机械手控制理论研究与系统设计;作业型水下机器人系统及专用作业工具研制;新型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技术研究。

10.赵吉宾,男,1970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装备及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电子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复杂曲面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数控加工技术、测量技术以及快速成形等方面复杂完成多项国家和国防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省市科技攻关以及企业横向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申请和授予专利2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编专著一部。

主要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复杂曲面精密加工技术;激光快速成形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三维曲面建模;视觉测量技术。

11.郑荣,男,1963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首届军事海洋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声学智能自导与控制国防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自主水下机器人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及参与完成装备预研、型号研制、中科院重点部署、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等研究及应用课题多项。

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科学院课题多项。参与研制成功国内首型自主水下机器人型号装备;主持研发了国内首型长航时水下小目标自主探测装备;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水下机器人对水下运动目标的自主跟踪和拦截试验,自主水下机器人长期坐底试验,及工业级水下机器人自主对接试验。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总体设计技术;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技术;水下机器人自主对接技术;水面机器人自主释放回收水下机器人技术。

12.李斌,男,1963年生,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学会月球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二、三期预研论证组专家,IEEE Safety,Security and Rescue Robots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高级专家振兴服务团成员。

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七五”攻关、国家“八五”攻关、国家“九五”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方向性项目等方面的多项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十余项点焊、弧焊、浇铸机器人应用工程项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月球车系统关键技术、仿生蛇形机器人、可变形机器人、可重构机器人、机械臂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机器人传感器等。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辽宁省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主要研究方向:仿生机器人、可重构机器人、月球探测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

13.林扬,男,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今从事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参加完成了“1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自走式海缆埋设机”、“中型无人遥控潜器”等水下机器人国家和863重大项目和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9篇;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研究领域: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和开发。主要方向:自治水下机器人总体技术;水下机器人载体技术。

联系方式:

联系人:魏祖龙

电子邮箱:zs@sia.cn

联系电话:024-23970346

(责任编辑:admin)